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包公廟




包公廟又稱為睡佛廟,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當年澳門瘟疫流行,民遂從佛山請來包公神像坐鎮三巴門。後來疫情大減,居民相信神靈鎮壓了妖邪,遂建廟以供奉包公,可保佑民眾除魔驅妖,主持公正,此外,廟內有其他一系列的神像,包括觀音像、鐘馗像及睡佛等。
該廟右側有供奉鐘馗的南山廟,建于清光緒廿一年(1895年);
左側為呂祖廟,建于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
以及醫靈廟,建于清光緒廿一年(1895年)。
(王秋娥 高三智 24 )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由細到大陪伴我們成長的<<土地公公>>



土地公公,當你還是小朋友時你母親大人常常叫你出門口記住
土地公公,土地公公可以是陪伴你長大的公公,你長大了,可能常常
經過,但就無留一點時間,這位陪你長大的公公.
土地公公:福德正神或稱為「土地公」,民間也有稱「福德爺」、「伯公」、「大伯爺」,在郊野、墓地則慣用「后土」來稱呼。而土地公廟在福建廣東地區稱為「土地公廟仔」或「福德宮」,客家人則稱為「大伯公祠」或「福地」。
nama:程嘉濃.sec3a.10號

聖母雪地殿 馬惠明 12B (18)

聖母雪地殿 馬惠明 12B (18)






聖母雪地殿教堂 (葡文:Igreja de Nossa Senhora da Guia),是位於澳門東望洋山山頂上的小教堂。聖母雪地殿教堂位於東望洋炮台東望洋燈塔旁邊,是東望洋山有三大名勝古蹟之一。在1992年,更被澳門的社團評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聖母雪地殿教堂主色為白色,帶著黃色的線條點綴,具17世紀葡萄牙修院的建築風格。教堂主堂呈長方形,長為16米,寬4.7米。為承托筒拱結構的屋頂,兩側的牆身厚大且有扶壁。教堂屋頂鋪設紅瓦,屋脊高7米多,檐口高4.8米。在主祭壇右側,設有一間祭衣房;教堂外面的樓梯,可到達上層的唱詩台。
聖母雪地殿教堂的天花呈拱形,牆身繪有
聖經故事和人物的彩色壁畫。祭衣房的壁畫線條秀麗活潑,揉合了中國繪畫技法和西方色彩,中西方的文化藝術和諧地融匯一起。壁畫繪有:瑪利亞聖安東尼獅子、雙頭牡丹等圖案,極具藝術價值與觀賞性。


北帝廟

張健華 12B (7)





澳門廟宇眾多,其中專祀真武大帝的,就只得氹仔北帝廟一間而已。北帝廟位于氹仔島地堡街嘉妹前地,又因其所在地,當地人多稱之為北帝廟前地。 北帝廟全貌莊嚴肅穆。正門椽梁及簷拱處除繪有七彩壁畫外,更有雕刻裝飾,做工精細,造形生動,栩栩如生。兩邊門聯為:“北總天樞威鎮龍環三沙欽聖德,極居帝位恩周魚港四海頌裨功”。是歌頌北帝神績的,值得注意的是聯中所提及的“龍環”二字,它與廟內一古老鐵鐘上刻之“潭仔”一樣,均是氹仔二百多年前的舊稱。

路環聖方濟各



姓名:陳進 班別:12a 學號:3
地址:路環計旦奴街

建於1928年,這座小教堂的建筑形式類似澳門一般教堂的巴羅克式建筑。教堂的外牆為白色,橢圓形窗戶及一座鐘樓,教堂前有一座紀念碑,以紀念當地1910年戰勝海盜一役。  教堂內本有一銀色骨箱,自1978年起移入,箱內盛載著聖方濟各的手骸聖鐲,現時已被送到聖若瑟修院收藏。聖方濟各在四百多年前跟隨傳教士自日本到達中國南部沿海,1552年於澳門附近的一個小島逝世。此外,原本存在教堂內並存有1835年大三巴聖堂火災所遺下59位日本籍及14位越南籍死者的聖鐲,就被移到大三巴牌坊后的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內。







土地公

歐倩儀 12A number 1







這是位於台山CTM旁的土地公,平常也有不少
人到這小廟上柱香﹑燒些元寶臘燭,以求心安。

資料來源: AO SIN I

蓮峰廟

2009年12月4日星期五
蓮峰廟

name:鄔美玉 class:12b number:31














蓮峰廟古名「天妃廟」,規模較小,供奉天后娘娘。從清朝時代起多番擴建,修葺而成今之規模。 現時主廟供奉觀音天后,此外,尚有武帝殿、仁壽殿、醫靈殿、神農殿、沮涌殿及金花娘娘痘母殿。 廟內有一石荷池,每當夏日荷開,蓮葉滿塘,香遠益清;還有一幅栩栩如生,砌有神龍、巨鯉的壁畫,造型奇特。

十九世紀中葉,清廷官吏林則徐到澳巡閱,曾在蓮峰廟台案接見澳葡官員。現時在廟前空地建有林則徐全身石像,重五噸、高三米,藉以紀念林氏到澳一事。 林則徐紀念館於1997年11月在蓮峰廟內落成,以讚揚林則徐不畏強權,勇敢禁毒的高尚品格。

1839年,兩廣總督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堅決實行禁絕鴉片措施,在虎門銷毀二百多萬斤鴉片。由於當時澳門是鴉片集散地,林則徐遂於同年七月來澳巡視,並於天后殿前天階的亭台,會見葡萄牙官員,亭台今日仍舊保存,屋簷後懸有一「心」字匾額,寓公正判案之意。






地圖來源:http://ditu.google.cn/maps?hl=zh-TW&ie=UTF-8&tab=wl

嘉謨聖母堂 ( Our Lady of Carmel )























姓名:吳凱彤 班別:12a 學號:23



地址:氹仔嘉路士米耶馬路


嘉模聖母教堂是氹仔唯一的一間天主教堂,位於嘉模前地,那裏是氹仔村一個環境優美的小山崗,與多條道路相通,包括光復斜路、兵房斜巷、跛腳梯、素卑古街、嘉模斜巷、賊仔巷、鏡圍等。這裏地勢較高,過去人們甚至可以在此眺望澳門南灣一帶的風光,可惜時至今日,已被氹仔的幢幢新廈阻擋了視線。興建嘉模聖母教堂的主張最先由氹仔駐軍司令官馬德拉於一八七五提出,目的是為配合天主教在島上的傳播,以及向當地大主教徒提供宗教活動場所。然而輾轉十年後,教堂於一八八五年才得以建成。事實上,當時島上的天主教信徒寥寥可數,據一八八零年統計數字顯示,氹仔居民總人數為3,230人,當中教徒僅得35名。這座建築物樓高三層,外形古樸,設計簡單,雖沒有華麗的裝飾,但莊嚴肅穆。教堂外牆粉以米黃色,頂部是一個小鐘樓,其下是唱詩台,設計巧妙,能令聲音從教堂高處傳下,迴蕩四周。教堂內側高高的窗戶,用以透入光線,令堂內一月光潔明亮。中間的主祭台上,置有嘉模聖母像,此外還有兩個側祭台,左方為耶穌,右方為聖若瑟,而在教堂入口左方的小堂,同樣安置看嘉模聖母像。七月十六日為嘉模聖母節,不過有關的慶祝活動多被安排在最接近的一個星期大舉行。





















http://maps.google.com/maps?gbv=2&hl=zh-TW&q=%E5%98%89%E6%A8%A1%E6%95%99%E5%A0%82&ndsp=18&ie=UTF-8&sa=N&tab=il

小小的土地公廟

姓名:鄭建華 學號:5 班別:12b
(重做)



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是自然界的崇拜信仰,將神予以人格化,土地公是掌管土地的神,所以有「田頭田尾土地公」的俗諺。土地公是一位慈祥和靄可親、溫厚篤實,樂以助人的長者形象。土地公神的相貌,通常是頭戴錢帽,在年老的赤色臉龐上,有滿腮銀白長鬍鬚,露出慈祥親切的微笑。





望德堂

姓名:鄭凱欣 班別:高三仁 學號:4

介紹:聖母堂前地望德聖母堂又稱聖拉匝祿堂,是澳門華人最早的一間教堂,在大堂前地的主教堂建立以前,曾是澳門主教的座堂,為澳門教區成立後第一座主教座堂。由於昔日在教堂後側曾設有痳瘋院,故有人將教堂稱瘋堂廟。
地址:若翰亞美打街

聖老楞佐堂

姓名:張梓萍 班別:12b 學號:(6)
"聖老楞佐堂"
(又名:風順堂)

風順堂(St. Lawrence's Church)位於風順堂街,又名聖老楞佐堂、風信堂、海神廟,是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之一。因堂內主祀的聖老楞佐,是天主教中的海神,往日澳門葡人的帆船出海,都需要視風信而定行止,因而得名。風順堂矗立高台上,主體建築兩側,鐘樓對峙,莊嚴偉奇。 該堂大約建於1558年至1560年間,屬耶穌會所,教堂初時僅是一所簡陋的木屋,真正奠定今日規模的是1618年第一次重修。其後經過1803、1846、1892年的幾次重修,外形內觀,都沒有甚麼明顯的改動。教堂內陳設古典雅緻,氣派華麗,具有東方藝術色彩。



資料來源: http://www.chiculture.net/0218/html/b10/0218b10.html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蓮溪廟


學生︰伍麗華(20號) 班級︰12B
~~~~~~~~~~~~~~~~~~~~~~~~~~~~~~~~~~~
廟宇名稱 : 蓮溪廟( 蓮溪新廟)
位置 : 大纜巷


先來個簡單的介紹︰
蓮溪廟位於新橋永樂戲院(齊齊去睇《建國大業》時,不知你們有否留意到此廟就在附近呢?)創建至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據說昔日廟宇一帶時有火災,居民為求消災解難,便在蓮溪旁建廟祭祀火神。內裏供奉菩薩甚多,香火亦鼎盛。

正門

為甚麼人稱它為「蓮溪廟」?
蓮溪廟以其所在之地為名。澳門地形,宛似蓮花,故稱,由大陸通澳門之路視為蓮花莖,莖的盡處有山拔起,稱為蓮花山,又名川蓮峰。蓮峰之陽,昔有溪水一道,流於新坊間,稱作蓮溪。廟則建於溪之右岸,故稱蓮溪廟。

左看看

右看看

那麼「蓮溪新廟」這個名字又怎樣來?
此廟始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後重修擴建,於光緒年間(1875-1908年)完成,故又稱蓮溪新廟。


有幾威?
其規模僅次於澳門的三大廟宇,各殿室前後共有九座之多。

*三大廟宇︰ 媽閣廟
      觀音堂
      蓮峰廟

裏面有甚麼?
廟內供奉財帛星君、華光、觀音、關公等各類神佛達十五種之多。其中眾多的金花娘娘、六十太歲十八羅漢的塑像形態各異,生動有趣。

澳門人,您到過了沒有?

資料來源(排名不分先後)︰
http://www.cityguide.gov.mo/visit/detail.aspx?id=02030600000000000000
http://www.macauheritage.net/address/index.asp?K=m&I=a&N=28&M=5http://the-sun.on.cc/channels/fea/20090129/20090128231743_0000.html

聖若瑟勞工主保堂

姓名:黃昌盛 班級:12b 學號:24




聖若瑟勞工主保堂,為祐漢準傳教堂區的聖堂,經過兩年的建築期及接近廿年的策劃,終於在澳門回歸前,以約二千五百萬澳門元建成,全數款項皆是教友主日彌撒的奉獻,當中並沒有國外或政府的捐款。策劃過程之中,為了開源節流,多位神父更要身兼數職,而當時林家駿主教更沒有秘書替他打字,辦公室裡的工作亦要親力親為。


終於一九九八年落成啟用,並交給金邦尼傳教會管理,於一九九九年五月一日,由澳門主教林家駿祝聖及主持奉獻典禮。

資料來源 : http://www.sjose.catholic.org.mo/intro.html


--------------- 聖母聖誕堂 ----------------

姓名: 蕭鳳怡 班別: 高三仁班 學號: 21


地點: 大堂前地

聖母聖誕堂Catedral Igreja da Sé),又名主教座堂;俗稱大堂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座堂;主要供奉天主之母聖若瑟慈悲耶穌等。其建築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由於昔日華人教堂為廟,故曾名大廟,其前地亦即「大廟頂」。由於其位於一小斜坡上並面對南灣,故舊時婦女常眺望盼出海的夫君歸來,又名望人寺。但現在南灣因填海造地的關係,在大堂已看不到海岸了。望人寺的名稱已不為人所熟悉了。現在大門朝北,但最早的大門朝西南,剛好面對龍嵩街北面的盡頭。

聖堂的建築可分為兩期。前期為主體部分,而後期是指主體側邊的鐘樓(鐘樓是用作提示之用的。例如將有重要彌撒、大禮、瞻禮、婚禮就會響起鐘樓的鐘。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1%96%E6%AF%8D%E8%81%96%E8%AA%95%E5%A0%82

圖片來源:

http://maps.google.com/maps?hl=zh-TW&tab=wl

蓮峰廟




蓮峰廟
地址:澳門提督馬路

簡介:蓮峰廟位於提督馬路,是澳門著名禪院之一,建於明朝,距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佔地遼闊,古樹婆娑。相傳廟宇初建時,本是一間廢祠,後經過多次改建和重修,才奠定今日的規模。 蓮峰廟由天后殿、觀音殿、武帝殿和仁壽殿組成。1839年,兩廣總督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堅決實行禁絕鴉片措施,在虎門銷毀二百多斤鴉片。由於當時澳門是鴉片集散地,林則徐遂於同年七月來澳巡視,並於天后殿前天階的亭台,會見葡萄牙官員,亭台今日仍舊保存,屋簷後懸有一「心」字匾額,寓公正判案之意,因為亭台昔日亦是中國官員來澳審案的地方。

資料來源:http://www.chiculture.net/0218/html/b15/0218b15.html

地圖來源:http://maps.google.com.hk/maps?sourceid=navclient&hl=zh-TW&rlz=1T4GGLL_zh-TWMO334MO334&q=%E8%93%AE%E5%B3%B0%E5%BB%9F%2C&um=1&ie=UTF-8&sa=N&tab=wl

姓名:鄭嘉靜 12A 9

聖奧斯定堂

姓名 : 關杏宜 班別 : 高三仁 學號 : 14






聖奧斯定堂是由意大利天主教與斯定教會,于1586年來澳傳教時興建的,三年後歸葡國人所有。是本澳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澳門首間以英語傳道的教堂。 此景點已于2005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成為中國第卅一處世界遺產。 教堂于1825年重修,外形壯麗雄偉,內部裝潢寬敞闊大,以大理石建成的祭壇上有一座耶穌背十字架的雕像。有關聖奧斯定教堂傳說紛紜,據說當雕像被教堂負責人士取往主教座堂,它會神奇地回到聖奧斯定教堂的祭壇上。因此,雕像現時仍安放于原位。 16世紀,當西方傳教士開始於澳門傳教,他們搭建了幾間教堂,在當時的華人眼中,宗教建築物稱為“廟”。 在崗頂前地的聖奧斯定教堂,初建時非常簡陋,每逢下雨,教士們用蒲葵葉覆蓋屋頂以遮風擋雨,飛揚的葉子在華人眼中,即聯想起龍需飄飄,於是就稱教堂為“龍需廟”,後又以粵音轉稱“龍嵩廟”或“龍公廟”,亦因此位處教堂側的街道稱為龍嵩街。 從當時的“廟”到之後的“教堂”,體現出澳門的中西交融,而且是遍布每個角落的。
資料來源:http://big5.destguides.ctrip.com/china/macau/sight3402/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聖味基墳場 Cemitério São Miguel Arcanjo




姓名:李晶晶 學號 :15 高三仁班

位於澳門西墳馬路

聖味基墳場(俗稱舊西洋墳場)設於1854,當時位於澳門城外。中間有教堂,稱為聖味基小堂(建於1874)。其俗稱中的「舊」是相對於虔信街的望廈墳場(「新西洋墳場」)而言。

墳場內排列整齊,其中不少古墓建築美觀,鑲嵌十字架、天使、花卉、人物的浮雕塑像,精緻奇巧。

在墳場舉行的官方紀念活動:每年的11月2 追思節澳門政府都會在墳場舉行追思彌撒,紀念因公職而殉職的官員、公務員。另外,每年3月14治安警察局紀念日,局方會舉辦的慶祝活動中有在墳場「追悼已故軍事化人員,並向已故的治安警察致送花圈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hk/%E8%81%96%E5%91%B3%E5%9F%BA%E5%A2%B3%E5%A0%B4

花王堂 (聖安多尼堂)

姓名:何麗瑩 班別:高三仁 學號:(9)





地址:花王堂




,位 鴿 ,始 1558 ,由 ,直 1638 側之 : 1638 1809 1810 1874 年再 1875 修。』 。數 但在 。。由 ,所 ,由 ,故 。而 [ ]



1946 25 其聖



資料來源:


http://www.serra-club.org.mo/antchurch.htm



圖片來源:


http://maps.google.com/maps?hl=zh-CN&tab=wl




報告欄

各位同學,澳門街道的作業,最後上載日期是3月22日(星期日),請準時!
如有任何疑問,可電郵給我:riowong005@gmail.com